主题: 浅谈王阳明的心学——读《传习录》

  • 冠华
楼主回复
  • 阅读:2385
  • 回复:2
  • 发表于:2010/3/25 10:41:19
  • 来自:福建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湖州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因此,称之为阳明先生,一四七二 —— 一五二八年),其思想主要是心学,而他的心学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习录》中。《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所记录的讲学言论及其答友人的论学书信的汇编。王阳明的《传习录》如同孔门之《论语》一样,是研究修习王阳明心学的最基本的著作。我们读《传习录》的时候可以看到,该书包含了王阳明全部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并且可以说,也是王阳明心学之经典。因为很明显,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就是心学。
读《传习录》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该书中王阳明阐述了他丰富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心学。什么是心学?就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学问。而他的心学其特点就是“良知说”。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地万物就是从灵明中产生的。王阳明还认为,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这种所谓良知,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良知是超善恶的,因此,是的善。在《传习录》(上)中他指出:“若鄙人所谓致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这说的就是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心中。当用良知指导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将得到天理。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这样说,这种思想与“性善论”表现出一脉相承性。“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性是向 善发展的。在这部著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王阳明同样认为人性的发展是一个由善到善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而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有一个“恶”这个中间环节,这就是从善走向恶,然后又从恶回到善的本性中。王阳明正是这样说的:“人性皆善”。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私欲的作用。然而,“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只有去掉好色、好利、好名之心,才能达到天理。并且认为,这才是“天下大本”。这实际上所谈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在这里我们还要指出,《传习录》中所谈的良知与善表现为是同一含义。在《传习录》中所谈的就是良知人人。如何才能达到良知呢?实际上还是要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王阳明是这样说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在。”“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很明显,在王阳明的思想中,修身的道理同种树的道理一样。要想树长高,必须剪去多余的枝。要达到天理,即实现良知,必须去掉人欲。如何去掉人欲呢?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必须修身。实际上就是从善走向恶,然后再从恶走向善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读《传习录》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王阳明的一个重要思想还在于,有着“良知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就是说,良知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王阳明是这样说的:“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其乡下人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这里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于,对于圣人来说,对于天下一切人来说,良知是一视同仁的。关键在于能不能领悟它。如何领悟呢?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修身。只有通过修身,才能真正达到良知。
读〈传习录〉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王阳明的思想体现出了儒与道二者的合一。老子的思想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于,强调了“无”,并且认为,“无”是最高境界。而《传习录》中王阳明同样强调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子所谈到的“无”的境界作为一种最高境界,实际上就是超越和战胜自我。而《传习录》中王阳明同样表现出了这样的思想。实际上王阳明所谈到的去私欲就是强调了战胜自我。当克服了私欲,战胜或超越了自我,这时才真正达到了良知。而达到良知时,才是达到了天理。因为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良知与天理则是同一含义。这就是说,超越或战胜了自我,这时达到了天理,因此,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达到了“无”的境界。
读《传习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良知或天理,作为最高的境界,它能战胜一切。之所以能战胜一切,就在于良知能克服一切偏见。事实上我们所谈的“良知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说明良知体质偏见,对任何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认真地领悟它,或者说能不能使你有这个方面的悟性。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达到一种最高境界,有的人却不能,说到底,就是在于他的悟性。而这种悟性我们则可以说,也许就在于某个偶然事件使他有感而发。在这里我们又要指出,在评论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时,我们曾说过,体现出了人性从善走向恶,再从恶走向善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且指出他们的思想与我国儒家思想的一致性。然而,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时我们却可以这样说,联系到《悲惨世界》、《复活》等小说,其中那些从恶走向的人物不正是某个偶然的事件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悟性,从而使他们从恶走向善吗?因此,王阳明的《传习录》所阐述的思想十分值得我们深思。读这部著作的时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当我们要复兴中华文化的时候,王阳明的思想十分值得我们进行批判地继承,这正是读《传习录》的时候我们所想到的。

  
  • qqqq1111
  • 发表于:2010/3/25 10:51:58
  • 来自:浙江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人之初,性本善,学习了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